水產養殖廢水惡化原因及改善措施
發布者: 時間:2020-03-18
水產養殖中廢水產生和水質惡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水產品的排泄及粘性物質的分泌等;二是飼料和藥劑投加過量;三是水處理不及時。
養殖廢水產生原因分析
(1)排泄物及殘料投放量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投放的飼料(含鈣、氮、磷、鉀等元素)其中所含的氮、磷只是很少一部分被吸收,這些元素聚積起來形成殘料與養殖水產品排泄物形成新的污染物對水體造成嚴重的污染;投餌過多,魚類吃得太飽,會降低飼料的消化率,導致殘餌增加,增加飼料系數;同時由于過多的殘餌、糞便進行無氧分解,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使水體環境逐漸惡化。除此之外,由于水體環境惡化,病菌大量繁殖,易引發水產品病害的發生,造成其大量死亡,這種現象到后期尤為嚴重。
(2)防治病害及藥劑投加過量
現在的養殖戶為了提高利益,通常都會加大養殖密度,水產養殖密度過大,排泄物和有害物質增多,易導致水質惡化,引發一系列的疾病發生,然后不得不大量用藥?墒撬幎加腥侄。過多的藥物本身對水產品有毒害,可能產生二重感染、抗藥性、環境污染以及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
(3)水處理不及時
排水注水系統不完善,導致換水工作量大,甚至不能及時完成,從而使水質惡化,影響魚類生長。
養殖水體改善措施
(1)優化飼料營養組成及投喂方式
根據水產品口徑大小,選擇合適的顆粒飼料,可提高飼料利用率15%左右;
飼料中加入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可提高蛋白質利用率;
正確掌握投喂的數量和投喂方法。對于同一規格魚類進行分池,在分池完后,理論上這些相鄰養殖池的魚所吃的飼料規格與投餌量就完全相同了。只要確定出這些魚池的總投餌量,然后各池平均分配飼料投喂就可以了。這樣更容易做到各魚池都喂勻、喂好。
(2)減少藥物使用,提高水產品抗病能力
合理混養。不同種類的水產品身上寄生物不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種寄主,別的水產品對其有免疫力,合理混養就使得這種水產品密度減少,寄生物也就減少;
調整放養時間。對于室外養殖,應該春季放養改為冬季放養,使其提早適應環境。由于冬季水溫低,水產品不易受傷和患病,同時初春水溫回升后即可投喂,魚體很快得到恢復,從而增強抗病能力;
定期做好水體消毒。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提高水產品的免疫力。通過口服、噴霧、注射或者浸泡疫苗等均可以提高免疫力;
加強管理。每天巡查,觀察水產品活動狀態、水質變化情況等,以便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救護措施,還需要定時清理和消毒養殖池。
(3)建造完善的水處理系統
采用循環水養殖模式,通過改造養殖模式,添加合適的水處理設備,使養殖水“動”起來,雖然添加一些成本,但卻省去了換水的麻煩,同時這種設備占地面積少,更重要的是能耗低,可省去大筆的電費等開銷。